[一线故事会]“起重大师”的故事

发布日期: 2020 - 01 - 13    字号:[ ]

“媳妇,开始起吊!”

“嗯,我开始往上提这张纸了啊。”

“慢点、慢点,稳住,按照我的指挥来做。”

“儿子,你也开始准备,听我的口令啊。”

“好的,爸爸”。8岁的儿子一脸认真地听从着爸爸指挥。

说起这个场景,刘立民师傅还历历在目。曾经是中国电建集团公司起重技术工种审核组专家的刘立民,现在已经退休。这是33年前,他为了实现软体吊装,在家做实验的事。

他的故事却鼓舞更多的电建人为了这份热爱的事业孜孜不倦地钻研和奉献。

软体吊装法问世

1987年,在上安电厂一期建设中,吊装锅炉水冷壁遇到了不小的困难,作为一个吊装班长,他心里很清楚,现场水冷壁在起吊过程中特别容易变形,在空中斜坡找个合适的角度都是个难题,他必须想出一套合理的方案,解决这困扰电建吊装人多年的问题。

刘立民开始在家里做起吊装试验,他把铅笔用小锯断开做成小滑轮,媳妇使的缝纫机白线当作钢丝绳,他找来一张418×165毫米的纸被当作吊装主体,在纸上设计了38个吊装点,媳妇提的重点部分有2个,纸上32个,儿子负责的部分有4个,在他的指挥下,纸被慢慢地被吊了起来。

儿子好奇地看着爸爸反复指挥妈妈和自己,把这张纸吊来吊去,还在纸上做着记录,他好奇地问:“爸爸,这个试验是干什么用的啊?”刘立民笑着摸着孩子的头说:“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明白,我在搞吊装试验呢,电厂里的水冷壁又大、又软、又重,特别不好吊。”

儿子不太明白爸爸那些专业术语,他只觉得爸爸的试验有意思,主动听从爸爸指挥,看着爸爸计算,只听见爸爸一拍大腿喊到“好嘞”,就拿着他计算的一沓子纸出了门,这一出门,好几天都不见爸爸回来。

当时,刘立民知道,这软体多点吊装可是第一次啊,在以前建电厂时从来没有用过,很多人对软体多点吊装法存有疑问。他在家做好试验后,立即赶到现场,对每个吊装点、钢丝绳、单滑轮、起重机的载荷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做到了心中有底,同时想办法说服领导和师傅,与班里的弟兄们拧成一股绳,做了很多次现场试验,终于得出结论,此法绝对可行。吊装中,那个庞然大物在颤颤悠悠中安全顺利就位。全场掌声雷动,业主和监理领导还争相拍了照。

这天晚上,衣服脏兮兮、胡子拉碴的刘立民一进门就高兴地抱起儿子转了好几圈、亲了孩子好几口,他笑嘻嘻地跟老婆说,“媳妇,晚上给我加个菜啊,我整一盅老白干,软体多点吊装法在电厂水冷壁吊装中试验成功了,过程非常顺利,在场的领导、外国专家都给我竖了大拇指,夸我‘艺高人胆大’呢……”

这次成功的经验给了他莫大的信心,在西柏坡一期施工过程中,刘立民遇到了更大的水冷壁,比起上安的水冷壁,长度增加了29米,重量增加了20吨,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刘立民结合上安工程的经验并进行了周密计算,他创新想出了在软体多点吊装工艺中增加自动脱钩这一重要环节,结果问题迎刃而解,软体多点吊装法更是如虎添翼。

众人划桨开大船

上安电厂1、2号机组使用的大多是国外设备,图纸不全,设备复杂,到货晚。第一次接触国外设备,刘立民早就把图纸“啃”了个遍,就连睡着觉也会在脑海里刷图纸、演练吊装程序,一提起钢架、煤斗、烟道、电除尘等,他就两眼放光,如数家珍。

这一天,加拿大厂家的联箱到位了,可是联通管对应联箱的大管不能使用,这难道是设计错误?大家伙儿赶紧找来外国专家查看,外国专家多次勘测,确认是设计出了问题。

外方专家找我方的技术高工商量了几次,决定把这件设计错误的联箱吊出来。可是怎么吊呢?大家伙儿,你看我,我看你,从来没有遇见过这种问题。

正当大家都感到绝望的时候,项目经理老李想起了刘立民。老李找到刘立民,“怎么样,这个联箱就靠你了,4天,能解决吗。”看着老李急切的目光,刘立民说:“交给我吧!”

刘立民早就了解了现场的这个情况,他脑海里也设想了“众人双臂倒钢管”的倒出方案。而老李找到他,他也正好想找老李,去说说自己的这个方案,于是一拍即合,刘立民甩开膀子开始干。他在联箱端头的右水冷壁开了个洞,安排上去10个人并要求每人负责两副倒链,只用了24小时完成拆除和回装联箱的任务。

外国专家始终在现场,看见联箱就这样被吊了出来,非常惊讶,连声称赞这个方法太神奇了!

平移大件重量再突破

“师傅,快去看看,巨无霸来了。”徒弟小王急匆匆跑来喊刘立民。

“什么巨无霸呀?”刘立民正在弯腰看图纸。

“巨无霸就是意大利制造的那个大变压器,刚进厂区,听说360多吨重,真是牛,还不知道怎么卸车呢?”小王边说边抓着脑袋。

“呵,不小啊,以前可没有这么大的。”刘立民一下就来了精神。

“师傅,还听说这个变压器不吉利,运输当中,就为它损坏了两辆进口车头呢……师傅,我估计卸车的任务又要……”小王说了半截子话。

刘立民听到这里,更来劲了,“那我倒要看看这个巨无霸到底是何方神圣?看看它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刘立民快步走到厂区前的道路上,远远看见运输车辆上的变压器,十多米长,七米多高,六米多宽,见过大的,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另外连军队的坦克也租用来了,前面有两辆坦克拉梢,后面两辆坦克收尾,在光滑的坡道上慢慢前进着,的确很威风。

还没走到变压器前,老李却挡在了刘立民面前,对他说:“看见没?咱们第一次卸这样的大块头儿,有难度是一定的,这事没得商量,你必须承接这项工作”。

刘立民心里有些担忧,毕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变压器,而且还要把它卸下来。他犹豫了一下说:“这样重要的设备,我得研究研究方案,让专家看看,如果方案成立,我们可以承接”。

还真是没有吓到刘立民,他找来各种资料,看了很多的方案,并和同事们进行了缜密的研究,短短的7天时间,就制定出公司有史以来最重变压器的卸车方案。方案报请后很快批下来,刘立民马上进行实施。

变压器卸车那天,天空飘着小雪,变压器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场了,随着一声划破长空的哨声,巨无霸平安着陆,大家高兴地跳着、欢呼着。

刘立民改进的大件平移技术,广泛应用在电站的变压器、发电机定子、高低压加热器、锅炉顶板梁和其他大件的装卸上。

灵感和启示源自生活

在龙山电厂建设过程中,刘立民再次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当时,汽机发电机定子来到施工现场,由西安大件运输公司承办运输、卸车任务,当时运输公司准备在几个简易的钢梁上铺设钢轨就想卸车。

“知道什么叫‘老汉钻被窝’吗?你们这种做法就是,那一出溜下去还了得!”刘立民赶紧过来大声叫停,制止了一场想想都后怕的事故。他后来向运输公司解释了为什么不能这样卸车的原因,分析了严重后果,并把大件平移方法教给了他们,运输公司负责人打心眼儿里感激刘师傅来得巧、来得早。

工作之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刘立民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中悟出的道理广泛运用于工作实践中,使很多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他说,小时候,看到爷爷奶奶在家推碾子磨粮食,爷爷奶奶各拿一根长棍,一边一个插进木栓一侧里,就开始推碾子,那吱呀呀的声音至今留在记忆里。

邢台工程运输汽包时弄错了进锅炉的方向,因为小时候的记忆让他忽然有了灵感,当年爷爷“推碾子”,今昔我来“推汽包”,最后就采用了这个原理,吊起汽包旋转了180度,让汽包来个大调头,复杂的问题就这么简单地解决了。

“勇于创新是每个人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让大家想起你的工作过程,应该是件美好的事情,也是每个人的形象魅力。”刘立民一辈子都在身体力行这句话。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